各单位:
11月8日至11月25日,学校实验室运行督导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在日常检查工作基础上开展压力容器的专项检查,现就近期实验室安全检查情况作出相关工作提醒,请相关单位在实验室安全检查中,自查自纠、举一反三,持续做好相关管理工作,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一、检查情况及相关风险
(一)危险源的管理
1. 实验室内堆积危险废弃物,未按学校要求定期(废液每周一次、固废每两周一次)清理。一旦实验室发生火灾事故,有机废液等易燃物品可能会导致火灾蔓延扩大,甚至可能发生闪爆、燃爆。
2. 气瓶、气体相关管理不规范
(1)气瓶未合理固定,存在气瓶倾倒的风险;
(2)实验室气瓶软管与气瓶连接不规范,或未用卡箍等箍紧,可能会由于气流过大,使软管脱出,存在实验过程气体泄漏的风险;
(3)窒息性气体(压缩、液化气体)未安装含氧量监测报警器,可燃性气体、有毒气体未安装对应监测报警器。如窒息性气体大量泄漏或蒸发,可能出现实验人员缺氧窒息事故,如可燃性气体泄漏且达到爆炸下限,可能发生可燃性气体燃爆事故;如剧毒、有毒气体泄漏,可能发生中毒事故。
(4)气瓶与高温设备未设置足够的安全距离,温度过高可能会使气瓶内压缩气体膨胀,导致容器爆炸事故。
(5)气瓶存放数量过多,一旦实验室发生火灾事故,可能发生压力容器爆炸的次生事故,且事故现场将难以开展应急和救援工作。
3. “高压蒸汽灭菌锅”未办理《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和《特种设备操作人员证》。高压蒸汽灭菌锅未定期检验、操作不当则可能出现压力容器爆炸的事故。
4. 管制类化学品柜未实行“双人双锁”、危化品柜上锁的管理要求,存在化学品被盗取的风险。
5. 用水、用电设备或装置之间,未设置足够的安全距离或未做隔离措施,存在用电设备漏电、短路的风险,可能发生人员触电、火灾事故。
(二)进入实验室人员的管理
1. 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前未进行安全培训,现场进行化学类实验时未见相关负责人未进行实验指导。
2.存在实验人员衣着不符合进入实验室着装要求(穿着短裤、拖鞋等),未做好个人防护措施(使用强酸强碱化学品未戴手套、未穿着实验服),通风柜(上半身伸进通风柜内操作实验)和仪器设备使用不规范等的情况。
3. “外来人员”进入实验室时,实验室内人员未确认其身份和进入实验室意图。
二、实验室安全管理要求
1. 各单位、各实验室应对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2024年)》(附件1),做好日常检查和整改工作,发现不符合要求和标准的隐患,特别是经研判可能会发生严重事故的隐患,应及时组织隐患整改工作。
2. 做好进入实验室的人员管理。对于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的人员,应提前做好实验室安全知识、规范操作、个人防护、应急处置等培训;对于“外来人员”,实验室内师生应主动上前确认其身份和进入实验室的意图,避免其在实验室做出不规范行为。
三、参考资料
见附件2、附件3。
附件:附件1 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2024年)
附件2 相关法律法规节选
附件3 相关标准节选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2024年11月26日